如今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都在爭名奪利,一生為了名譽和金錢而奔波,隨著社會風氣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忘掉了初心,選擇為了權利而奔波,殊不知,在追逐名利的這條路上,注定了會遺忘掉內心最初的美好,每天計較得失。
楊絳在《一百歲感言》中寫道,現在這個社會太過浮躁,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想要不痛苦也難。
身為近代優秀女作家之一的楊絳,被大多數人稱之為楊絳先生,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只有真正具有優秀文筆的作家才能以先生二字所稱,而楊絳的一生,家庭美滿,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文學事業而奮斗。
而楊絳一生共經歷過一百多個春秋,見證過民族的興衰,盼來了國家的強盛,也經歷了戰爭的艱辛,一生寫下了無數的優秀文章,大多數文章都在寫生命的意義,對于楊絳而言,多年的人生經驗給她提供了無數的珍貴素材。
楊絳,在1911年于北京出生,從小便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東吳大學,并由于在大學期間成績優異,后成功前往清華大學文學系深造,也在進入清華大學之后,認識到了陪伴其一生的男人,錢鐘書。
在楊絳的文章中,很少會寫到自己的生平經歷,很多人也只看到了楊絳成為優秀作家之后的風光,對她的了解僅限于她文筆下的自己。
其實楊絳一生并不平坦,經歷過多次革命的她也曾多次顛沛流離,跟隨著父母舉家遷移,也曾目睹過戰爭的殘酷,無數的同胞失去了他們寶貴的生命,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楊絳的文章對生命二字的感悟,尤為深刻。
楊絳先生本名楊季康,在成為一名作家之后,便很少有人提起她的本名,在清華大學認識到錢鐘書以后,二人便互相被對方的才華和氣質所吸引,之后更是共同前往英國留學深造。
在1933年從清華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完成學業后兩年,二人便在1935年在蘇州老家舉辦了婚禮,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在婚后不久,便有了一個女兒,一家三口生活得其樂融融,據周圍的鄰居們說,二人的婚后生活很是甜蜜,同為作家的二人在創作之余便最喜歡在一起探討學問,擁有相同事業的二人,有著無數的共同話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二人的女兒年齡也是越來越大,楊絳先生也回到清華大學教課,在這段期間也發表的無數的優秀作品。
之后一直到戰爭結束,因為楊絳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并精通英語,最終接受了清華大學的聘書,再次前往清華講課。
但有時候人生就是如此,沒有人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會先到來,在1998年的時候,錢鐘書因病去世,曾經二人共同許下的誓言也最終無法履行。
在當時錢鐘書先生去世的時候,許多文學界的作家都前來慰問,錢鐘書先生的一生也是為了國家的文學事業而奮斗,更是通過自己多年的努力,成功將中西方文化相結合,推動了文化界的發展。
很多人為錢鐘書的去世而惋惜,但真正悲傷的卻還是楊絳先生,二人從1933結婚開始,到1998年,錢鐘書去世,二人攜手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多年以來無論是戰爭還是革命,二人都走了過來,但最終楊絳先生還是嘗到了這分離之苦。
摯愛之人的離世,對楊絳先生來說無異于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但卻并沒有因此而停留在悲痛中,因為楊絳先生知道,雖然自己的愛人去世了,但他們的目標還沒有實現,楊絳先生決定帶著愛人的遺志,繼續為文學事業獻身。
除此之外,在楊絳先生95歲的時候,決定將她和錢鐘書一生的積蓄全都拿出來,捐給清華大學的文學補助事業,希望這些錢能夠發揮出它們最大的價值。
清華大學也用這筆錢成立了一個志愿機構,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用這筆錢幫助那些喜歡文學事業,想要投身于文學事業卻沒有經濟基礎的人,希望他們可以拿著這筆錢去追尋自己的目標。
楊絳先生認為自己的這種行為很正常,她并不在乎這些錢財,在她看來,這些錢都是身外之物,能夠讓這些錢幫助到更多的人,這才是發揮他們的真正價值。
楊絳先生生于1911年,于2016年去世,享年105歲,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文學事業而奮斗,做過清華大學,哈佛大學等眾多名校的講師,但卻從未因為這些名利而驕傲,更是在95歲的高齡將自己的積蓄無條件捐贈給文學事業的發展。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其實一直以來,這都不是一個解答題,而是一個選擇題,人這一輩子為了什么而活?大多數人都會回答,為了家人能夠過上幸福的日子,為了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但很少會有人回答為了自己的夢想。
在當今這個社會,人心太過浮躁,房價物價的上漲,讓眾多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折磨得疲憊不堪,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忘掉了自己的初心,忘掉了自己的目標,難道生活就是為了活著嗎?
人終有一死,一個人的一輩子也就幾十年,時間不會等人,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無論在生活中是何種模樣,每一天都是獨一無二的,錯過了今天便不再擁有了,明天哪怕再美好,也不是今天了。
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心懷目標,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為了更好地生活也好,為了家人的健康也好,但是,不同的活法往往直接影響著生活的狀態。
有些人一生在追求名利,很多人認為這樣的生活太沒價值了,但我并不這么認為,在我看來,追求名利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也要同時記得不要錯過生活中的美好。
還有些人一味地追求金錢,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金錢,往往選擇不擇手段,喜歡金錢很正常,但如果眼中全是利益而忘掉了生命的本質,那么在追求金錢的路上所要失去往往要比得到的更多。
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掙的錢太多,自控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極其困難,修道之人,一生在追求道義二字,目的便是能夠在有朝一日能夠達到無欲無求的程度,但真正成功的人又能有幾個?
知足者常樂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但卻大都僅限于明白,一旦能夠在自己生活中加入這句話,便會發現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美好。
有這樣一個旅行團,在這個旅行團中有著不同年齡段的成員,有正在讀高中處于青蔥年華的少年,也有婚后不久,相約度蜜月的年輕夫妻,也有忙碌一生,最終得以歇息的中年老人。
這個旅行團正在乘坐火車前往美麗的西藏游玩,在火車出發后不久,一行人便開始一起討論西藏的美麗景色,講述自己能夠前往西藏的興奮,分享自己對西藏的認知。
但這次活動是從距離西藏幾千公里的一座城市發起,前往西藏要橫跨整個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興致勃勃的乘客們大都略感疲憊,從開始的熱情交談到各自回到座位上看手機。
又過了一段時間,年輕人們開始失去耐心了,不斷地詢問車廂乘務員還要多久能夠到西藏,在得知還要十幾個小時的路程后,大多數年輕人都開始唉聲嘆氣,最終三三兩兩地坐到了一起開始打牌,只有一位老人一直看向窗外,微笑不語。
隨著火車的運行,一行人最終成功抵達了西藏,在導游的帶領下開始在這片景色秀麗的地區開始游玩,三天的游玩時間轉瞬即逝,但對于西藏這片壯闊的土地上,三天時間只能去一小部分景區。
最終跟隨旅行團的安排,一行人踏上了回去的路,或許是因為舟車勞頓,上車之后,大多數人便開始休息,等到他們醒來的時候已經距離家鄉不遠了。
一行人便又湊到了一起,一些年輕人表示,這趟旅行并沒有達到他們的心理預期,并表示西藏并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么壯觀,游客太多了,都沒有時間好好體驗一下西藏的風土人情
這一番話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表示這一趟沒有達到他們的心理預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游客太多,對這次旅行表示不滿。
就在這個時候,那位一直望向窗外的老人也走了過去并開口說:你們這些年輕人呀,就是太過浮躁了,一心只想著去西藏看美景。
你們肯定不知道吧,這趟火車不僅穿過了黃河,還經歷了無數的山川,橫跨了大半個中國,無論是喜馬拉雅山還是剛穿過的那片花海,景色就不比西藏差,你們呀,還是年輕呀。
誠然,人生有時候就如同一場旅行,每個人的目的地和選擇的路線都可能會有所不同,在通過目的地的這條路上永遠也不知道之后的路是一片平坦還是布滿荊棘。
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換來成功,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自己的目的地,但只要我們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珍惜沿途的好風景,哪怕目的地的景色不盡如人意,但沿途的風景卻只屬于我們自己。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泵總€人都會面臨人老病死,都可能會經歷闔家歡樂,也必將會經歷生離死別,自古以來便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正如同楊絳先生一般,一生經歷過世間的幸福美滿,也曾經受過摯愛之人離她而去的悲痛,但心中對文學事業的追求,卻從未因為年齡的增長和愛人的離開而放棄,在將近百年的高齡,能拋去功名利祿,為了文學事業將畢生的積蓄捐獻出去。
我們或許沒有楊絳先生這般高深的境界,和面對生活困苦時的從容,但我們應當像楊絳先生這般,為了自己的目標而活,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活,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依舊能夠堅守住我們的本心。
人終有一死,有些人在臨死之際回顧一生,只有辛酸和無奈,有的人卻能夠笑著迎接死亡,并對這個世界說:“我曾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