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的困惑之一是:相愛的狀態不同步。
比如:
你愛上對方的時候,對方不愛你;你不愛的時候,對方才開始愛上你。
你剛投入感情在對方身上,對方卻忽然離你而去,留下你獨自凌亂。
想必不少人在感情中,都遇到過類似的困惑。
前段時間有個男讀者留言。
他說:追求喜歡的女生有1個月時間,開始的時候兩個人聊得挺好,女生也接受了他的約會邀請。
在這1個月期間,兩個人約會3次,保持著每天聊天的頻率。
他自己感覺:兩個人的感情,除了沒有表白之外,一切都像剛開始感情的戀人。
可這個女生忽然間不理他了,不回消息,不給任何回應,就像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一樣。
你喜歡的人,開始時聊得挺好,卻忽然不理你了,這說明了什么?
有一種人,在感情中屬于回避型依戀人格。
什么是回避型依戀人格?
簡單的解釋是:
面對親密關系,他們會表現出本能的“抗拒”;別人對他越好,他越想要逃離;不主動,沒有勇氣,膽小怯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而追尋形成的原因,大概是在原生家庭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得到過足夠的關愛與在意。
以至于,成長的階段里,別人越是對他好,他越是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在你跟這類人相處過程中,有明顯的感觸:
你向前走一步,他向后退一步;你使出了渾身解數,用盡了各種手段,似乎依舊無法抵達他的內心。
你表現出了自己的熱情,勇敢,愛意,付出;他回應你的是禮貌,拘謹,克制與冷淡。
就像你用盡了所有力氣,卻打在一塊海綿上,無處發力。
對于親密關系的恐懼,讓他們不得不反思該如何跟你相處。
所以,當你熱情似火的時候,他卻戛然而止,留下你在原地凌亂著。
并不是他對你沒有好感,而是他不知道該如何接受這段感情。
缺乏安全感,對自己沒有信心,認為自己無法處理好這段感情。
感情的事情,從來都是雙向選擇,不存在單方面的愛與付出。
你喜歡他,愿意為他付出,投入更多的愛,這很正常。
但這個邏輯你要明白:
并不是你付出,就有回應;不是你喜歡他,他就必須喜歡你;更不是你對他好,他就理所當然地對你好。
感情從來都不是一件公平的事情,而是試探。
高手過招,點到即止。
你付出一些,他跟你接觸一段時間。
然后,彼此心中就有了大概的“印象分”。
你給他的評分很高,因為你投入的愛更多;他給你的評分不高,認為你不是對的人。
這就像相親市場中的“備胎式約會”。
沒有誰規定,一個人同時只能跟一個人相親,只能跟一個人約會。
有不少人的感情觀念是:
跟多個人約會,然后對比幾個人之間的優勢和缺點,最終選擇一個與自己“合拍”的人選。
成年人的感情,不都是這樣嗎?
就像買東西,還講究貨比三家。
你無法決定對方在你身上投入的感情,只能決定自己是否繼續投入感情。
還有一種原因:
對方從一開始,就是抱著“試試看,玩一玩”的心態與你相處。
怎料,你從一開始就付出了真感情,用了真心。
看他對你的感情,從來都不是發自內心的。
他面對你,心態是:有事鐘無艷,無事夏春秋。
并不喜歡你,但也不抗拒你對他好;不接受你的愛,但不拒絕你為他付出的一切。
說白了,他就是把你當成了“備胎”培養。
而相處一段時間,他發現了更合適的人選,所以你被替換掉了。
有人說:
一個人忽然對你冷漠,一定是攢夠了失望。
可真相卻是:
他從來都沒有抱著“戀愛”的心態跟你相處。
從一開始,都是你過度放大了你們之間的感情,誤以為他給你的回應是愛。
畢竟,人生有三大錯覺:
他喜歡你,有人敲門,手機震動。
喜歡的人不回應你,沒什么大不了,就當他從來沒有出現過。
喜歡的人不回應你,你會怎么做?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